打開電腦,開啟照片檔,又是一次將近500張照片的旅程;話說回來,此行程在嘉明湖發呆時,大夥兒就敲定了(果然是還沒下山,就開始規劃下一段上山行程…ㄎㄎ!!);整理照片是個苦差事,但是看到大夥兒在山上的燦爛笑容,一路上的好山好水,與晴天娃娃整路相伴,艷陽高照的好天氣,觀高法國菊恣意綻放,五星級的觀高渡假營地,甘甜美麗的山泉水、日出、繁星高掛的月夜、甘醇的葡萄酒、遼闊的八通關大草原、緩坡而上&風景迷人的八通關古道西段。
第一次重裝走14.5公里的山路、第一次在高山上睡帳篷、第一次與法國菊邂逅、第一次瞧現玉山主峰比玉山東峰還矮(視角的關係)、第一次遇見登山客在高山上的浪漫求婚記、好多好多美妙與難忘的八通關古道&八通關山3天3夜(080515-080518)遊記,即將展開,請耐心等候!
以下為維基百科之八通關古道介紹: 於是,在勘查台灣全島形勢以後,沈葆禎擬開發三條貫穿台灣東西的橫貫道路,包括北路(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)、中路(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)、以及南路(由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)。其中的中路就是現在所稱的「八通關古道」,是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。
古道緣起
吳光亮在1875年1月率兵2000餘人由林圮埔(竹山)開山東進,經大坪頂、鳳凰、牛轀轆(原隸鹿谷1955年改隸水里現稱永興村)、茅埔、八通關、大水窟、以迄璞石閣(玉里),在同年11月完工。其規模頗大,路寬6尺,遇岩石便砌石式築成階段,遇溪流便舖棧道,並於要地設置營壘。此道完成之後,清廷即刻廣募眾民,配合官兵屯墾,並使台灣對漢人開放。但拓墾政策因天然環境及原住民抵抗,成效並不好。在這種情況下,八通關古道僅20年間即成廢道。 日治時期的重整
台灣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為了大力實行其理蕃政策,乃重新測繪路線,分東、西兩段另闢一條「八通關越道路」。1919年6月,在大批武裝警察的警戒下,八通關越警備道路正式動工。道路全線於1921年1月完工。東、西二段以大水窟為分界點,西段自楠仔腳萬(今信義鄉久美村)起至大水窟,長約42公里,東段自玉里至大水窟,長82公里145公尺。日人修築之八通關越道路與清朝之八通關古道,路徑完全不同,而且幾乎完全沒有重疊之處。日人興築八通關越橫斷道路之目的,除聯絡東西部交通外,更著眼於加強對深山原住民的統治與「教化」,並進行林野自然資源的開發,故沿線設置眾多警官駐在所的相關設施。
1920至30年代曾有人提出將八通關越道路鋪設為高山鐵道,也有計畫將八通關越道路改建為自動車(汽車)道的「八通關越橫斷道路」計畫,但是都未付諸實現。
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,日治八通關越道曾一度荒廢,後經台灣省林務局整修部分道路,作為林業護管使用。現存古道有部份為清古道,部分為日治時期古道,而日治時期古道佔大部份,且維護較好,可能與日人沿路設駐警所有關。目前古道較明顯且可通行的部分,是從東埔一鄰開始,經陳有蘭溪右岸的父子斷崖、雲龍瀑布、樂樂、對關、一直到八通關草原為止,再過去就不容易行走。古道大部分路徑因淹沒在山野荒草間,辨識不易,除八通關草原留明顯的古道遺跡外,較完整且易接近的尚有父子斷崖對岸山腰上64階8尺寬石階,以及以及乙女瀑布與對觀之間溪谷上方所保有的一小段石階。